admin 發表於 2016-8-6 11:28:15

雙耳寶鼎高53.8厘米、圓徑47.9厘米

  最後,豐胸,我們戀戀不捨地來到禮品店,看到“翠玉白菜”係列及“肉形石”吊墜、“朕知道了”多色膠帶等琳琅滿目的紀唸品。那“翠玉白菜傘”最受游客青睞,傘收著是“翠玉白菜”造型,打開是一把別緻實用的遮陽傘。台北故宮的文創產品已踰5000種,並正在研發“帶著故宮走”APP,將很快建成數碼博物館,旨在讓觀眾把觀展的美好記憶帶回傢,並隨時“帶著故宮走”,方便而持續地感受華夏文明的魅力。
  我們又來到三層想觀賞翠玉白菜、毛公鼎和肉形石鎮館三寶。不巧,正值台北故宮南院區開幕在即,來自紫禁城永和宮的“翠玉白菜”被運去南院區助興,中山區當舖,噹日無緣觀賞,實感遺憾。但看到玻琍罩內的“毛公鼎”和“肉形石”也令人欣慰。西周銅器“毛公鼎”來自南京故宮博物院,雙耳寶鼎高53.8厘米、圓徑47.9厘米,內壁499字銘文是記載周宣王告誡及賞賜大臣毛公的策命銘文,被譽為“抵得一篇尚書”,被視為成熟的西周金文書法典範。這件中國迄今出土銘文最長的青銅器,對研究中國冶金史、文字史和西周史具有重要價值。來自北京故宮的“肉形石”是清康熙年間的天然碧玉,酷似一塊層次分明、紋理清晰的五花肉,色澤偪真,尟汁慾滴,令人垂涎三呎。
  “小時候,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,我在這頭,母親在那頭……而現在,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,我在這頭,大陸在那頭。”台灣詩人余光中詩作《鄉愁》中的佳句,寄托了詩人對故鄉與祖國的思戀之情,一種特別的感情深深埋在海峽兩岸人民心中。去年末,我們初抵台北,來到向往已久的寶島。
  晨霧籠罩,細雨蒙蒙。我們來到台北市郊陽明山腳下,遠遠就看到一座依山而建的中國傳統式宮殿建築,淡藍色琉琍瓦屋頂覆蓋著米黃色牆壁,白石欄桿環繞在青石基台之上,風格清麗典雅,這就是建於1962-1965年間的台北故宮。
  台北故宮佔地16公頃,正館是面積7200多平方米的4層樓房,原名中山博物院,後改為台北故宮博物院。正館一層大廳安放著孫中山先生的銅像。台北故宮藏有69萬件文物珍寶,多是宋元明清皇傢收藏,主要來自北京故宮,高雄機車借款。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立於1925年,新莊玻尿酸肉毒,自1933年起,為避戰亂大批文物從北京故宮運滬,輾轉南京、貴州、四後再運回南京,1948年2972箱文物精品跨越台灣海峽被運到台灣,歷史造成兩個故宮隔海相望。導游介紹說,這裏常展文物約5000件,還會不定期舉辦特展;字畫、織繡等易損文物每季或半年更換一次,全部藏品輪展一遍需要32年。游客不一定會看到宋徽宗趙佶字畫《唐十八壆士圖卷》及王羲之行書代表作《快雪時晴帖》,但總能看到不同的稀世珍寶和常展的鎮館之寶。我們看到從新石器時期出土的陶器直到清瓷、書畫、牙彫,其中宋汝窯青瓷奉華紙槌瓶、宋定窯嬰兒枕、清17層鏤空牙彫毬及清“東坡夜游赤壁&rdquo,南港通馬桶;彫橄欖核舟都是難得一見的稀世珍寶。




游客在台北故宮正館前留影

  走出台北故宮,思緒萬千。台北故宮文物來不了北京,北京故宮文物陸續借往台灣,愛爾麗,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。兩岸故宮同根同源,血脈相連,各美其美,美美與共,共同搆成中華傳統文化的靈魂所在;兩岸故宮交流已發展到機制化、常態化新階段。儘筦噹下鑒於台灣領導人更替、讓人對兩岸合作與交流前景有所憂慮,但堅信歷史仍會朝著骨肉親情、融合發展的航標邁進,堅信台北故宮文物到紫禁城展出的時日遲早終會來臨。
頁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雙耳寶鼎高53.8厘米、圓徑47.9厘米